心自由教育集团

当前位置:

主页 > 百科知识 >

青春期孩子厌学怎么办?父母需要了解这些

2023-02-23 17:41

已有条回答

心自由教育

02-23 回答了个问题
 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问了我们这样的问题:青春期孩子厌学怎么办?
 
  比如:
 
  老师好,我是个初一男生的家长,孩子不知道为什么,这几个月厌学情绪特别强烈,问原因也不说,问多了就说我不可能理解他。我就纳闷了,我一个大人有啥不理解小孩的?
 
  明明小学的时候,又乖又听话,成绩好也不惹事,怎么上了初中就跟换了个人一样!我都没批评他成绩下降,他倒跟我说不想学习了!他不学习以后哪还有出路?要怎么跟孩子说,他才能好好学习?
 
  确实,现在的孩子教育资源这么好,物质这么丰富,几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,为什么会有厌学情绪呢?难道真是青春叛逆期吗?
 
  表面看,这是孩子自身的问题。
 
  但是,如果我们仔细思考:孩子厌学,是单纯讨厌学习吗?
 
  可能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。
 
  ·01·
 
  是装病还是真病?
 
  一个女孩,11岁,是老师父母口中乖巧听话、勤奋刻苦的好孩子。
 
  这个学期也不知道怎么了,频繁地生病,父母很着急,就带女孩去医院检查。
 
  来来回回检查了很多次,都没有查出得了什么病,每次医生都说孩子身体一切正常。
 
  可是女孩的“病情”却越来越严重。
 
  刚开始,只是“肚子特别疼”“嗓子堵得慌”,每周还能坚持上三四天学,之后发展到,几乎一天也上不了,天天说脑袋疼得厉害,气也喘不过来。
 
  细心的妈妈发现,女儿在家的时候,哪里都不难受,一说要去上学,马上就开始头晕耳鸣,全身难受。
 
  这不就是装病逃避学习吗?
 
  一想到女儿竟然学会撒谎骗人还厌学,父母气就不打一处来,直接把女儿叫到跟前,劈头盖脸一顿批评:
 
  “你为什么装病?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了?你是不是因为成绩下降,就不想努力了?你太脆弱了,一点儿小打击都扛不住!”
 
  女孩委屈地崩溃大哭:“我就是难受,想到要去学校就喘不过气,胸口疼得厉害!我没有装病!”
 
  女孩是在装病吗?
 
  其实不是。
 
  从女孩一年级开始,父母就要求女儿端正学习态度,原话是:“学不学得会是能力问题,粗心糊弄是态度问题。”
 
  所以,但凡女孩写出来的字,必须干净工整且正确。
 
  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下,女孩养成了认真的态度,作业和试卷几乎没有一点错误,成绩名列前茅,字迹异常工整,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。
 
  但在女孩升入高年级后,学习慢慢开始吃力。只习惯把每一个字写工整的女孩,不擅长深度思考,解不出复杂多变的题目,面对日益增加的作业,也只能用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慢慢写,往往做到后半夜。
 
  做不了难题,再加上精力不足,女孩的成绩大幅度下滑,她再也不是老师和父母眼中最好的学生了。
 
  想想,一个宁愿熬夜,也要把每个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孩子,怎么可能接受“态度越认真,成绩越差”的事实呢?
 
  女孩开始有了厌学情绪,害怕去学校,但她没法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 
  她知道只要说了,得到的只能是无时无刻的说教,父母是绝不可能允许她不去学校的,只有她身体不舒服,才能暂时逃离那个环境。
 
  于是,每到上学的时间,她的身体就“生病”了。
 
  这在心理学上,称之为“躯体化”,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的某种情绪或意愿,父母不允许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,孩子就只能用身体来表达。
 
  女孩用“生病”的方式告诉父母“我学习压力太大了”。同时,这也是女孩自我保护的方式,因为如果她继续硬撑下去,很可能承受不住,彻底崩溃了。
 
  从这个角度看,父母眼中的“装病厌学”真的不是一件坏事。
 
  它告诉我们,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了困难;也提醒我们,也许过去的教育方式,给孩子带来了太多扰乱和压力,是时候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,允许孩子表达自己了。
 
  ·02·
 
  当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
 
  TA到底在“沉迷“什么?
 
 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用“躯体化”的方式“厌学”,有的孩子,会选择沉溺于电子设备。
 
  前几天,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,一个10岁的男孩天天在家看电视和手机,妈妈劝儿子学习,他也不听。爸爸情急之下直接把电视给砸了。
 
  事后,爸爸表示自己行为虽然有点过激,但总比孩子“废掉”要好,如果砸掉一个电视机,能让儿子改掉坏习惯,那就是值得的。
 
  这位爸爸可谓用心良苦。
 
  但不得不说,孩子可能会因为爸爸的这个行为短暂回归学习,但时间久了,很可能再次沉迷电子设备,电视没了,那就沉迷手机、电脑、平板。如果家里把这些也砸了,那他可能就会去网吧看。
 
  是不是觉得这孩子不可救药了?
 
  事实上,这个男孩沉迷电子设备,恰恰是在自救。
 
  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,必定要在成长中获得三种需求:镜映需求、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。
 
  镜映需求,就如同通过照镜子看到自己一样,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感到被承认、被接受、被理解、被关爱,TA才会有被重视感和自我价值感。
 
  理想化需求,是孩子要有一个情绪的“安全岛”,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予安慰和平复,给孩子力量和安全感。
 
  孪生需求,指的是归属感和参与感的需要,也就是说,孩子需要呆在一个认同自己的群体里。
 
  如果学习成为孩子满足这三种需求,最重要或者唯一的途径,你能想象成绩不好的孩子,会经历什么吗?
 
  TA在父母那,得不到认可;学习受挫时,得不到安慰;跟同伴相处,得不到喜欢。
 
  换言之,TA在学习这件事上,感受不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,只有被要求、被批评、被挑剔,TA的自尊和自信被剥夺了。
 
  这时候,如果孩子想要好好“活”下去,就要重新找一个能满足TA这三种需求的客体关系,进行自我补偿。
 
  于是,父母看到孩子,沉迷电视了,沉迷手机了,沉迷游戏了,沉迷小说了……
 
 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问题:是这些事物害得孩子厌学的吗?
 
  不,是这些事物拯救了孩子。
 
  因为,如果连这些都不被允许去做,孩子就真的一点儿办法没有,只能走向枯萎毁灭了。
 
  ·03·
 
  孩子厌学,
 
  有时是父母关系出现了问题
 
  有这样一个案例:
 
  有个初中女生因厌学、抑郁去做咨询,做了几次后,突然对着咨询师嚎啕大哭,她说:“对不起老师,这几天我特别难受害怕,看到您就忍不住哭了。”
 
  咨询师问她害怕什么,女生说“我觉得我快要好了,不那么抑郁,能看进书了,又想回学校上课了。”
 
  咨询师很好奇,对女生说:“快好了应该感觉高兴啊!”
 
  女生又哭了出来:“我一点儿也不高兴,觉得很糟糕。”
 
  接着,在咨询师的引导下,女生说出了原因:“如果我好了,我爸妈又要逼我学习;如果我好了,TA们又要开始指责我;如果我好了,TA们又要吵架闹离婚。之前我生病,TA们就不吵架,也不提离婚。”
 
  最后女生有些彷徨地问:“我想好起来,又怕好起来,该怎么办?”
 
  显然,咨询师很难给出答案。
 
  因为这个女生察觉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有裂痕,她爱自己的父母,爱自己的家,不愿意看到家庭分崩离析。
 
  孩子不愿意学习、情绪抑郁、不去学校,就是因为她觉得如果家里没有她,这个家庭就破裂了。
 
  也就是说,她把自己填进了父母关系的裂痕里,成了整个家庭的粘合剂。
 
  在这种状况下,孩子怎么可能积蓄出强大的力量,正常成长呢?
 
  此时的问题,已经不是“孩子能不能好好学习”,而是“父母能不能重新调整好关系,不要进一步给孩子压力”了。
 
  无意谴责这对父母,可这件事确实值得我们所有父母深思。
 
  有时候孩子厌学,并不是在学习上遇到了挫折,而是孩子潜意识里觉得,家里有些不好的情绪和关系,需要TA来拯救和弥合。
 
  同时,孩子也是在用“厌学”提醒父母:这个家出了问题,想让我好起来,你们就自己处理自己的事,不要让我替你们负担。
 
  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的困境并加以修整,孩子的厌学,就不再是个问题。
 
“没有不优秀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”,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学问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也是父母和孩子不断学习的漫长过程。
 
但问题出现的速度总是比学习解决方法的速度快一步,如果家长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什么问题,您不懂得如何快速解决,也可以寻求专业家庭指导师的帮助,以免影响孩子的发展。
 

家长回复

“孩子,考得再好,我也不奖励”妈妈一席话, 最好的家庭教育要先放糖,再放盐,再补钙 好的家庭,绝不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
上一篇:激励孩子的6句良言妙语,天天说孩子更自信 下一篇:孩子不自律是本能,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