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这个大团圆的日子,表哥一家却在医院度过。
他女儿自杀未遂,诊断出重度抑郁。
一开始我还不敢相信,暑假我还见过她,多聪明懂事的小姑娘啊。
表哥说,新学期的开学测验,女儿全班第四。
表嫂不想让女儿太骄傲:
“第四算什么?你要超过前三名,那才叫真有本事。”
女儿不服气,说第一名总分只比自己多了23分。
表嫂又用反话激女儿:
“有本事你比她多23分呀?拿
成绩来给我说话,其他都是扯淡!”
女儿气得把自己关在房间了,谁敲门都不开。
表嫂又在门外喊:
“有能耐你就一辈子别出来!你要出来算我输。我还不知道你啥德行?没骨气的东西......”
到了晚上十点,女儿还是没有动静,表哥就找人强行撬开了门,看到了割腕的女儿。
她的书桌上还留着一张“遗书”:
“我就是没本事、没能耐、没骨气,连垃圾都不如,不配做你的女儿,我就不在你眼前碍事了......”
听说表嫂看到女儿流血的胳膊,当场就晕了过去......
常言道: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,我今天算是见识到了。
曾几何时,我还羡慕过表嫂的伶牙俐齿,三两句就能将孩子教育得服服帖帖,优秀又上进。
现在我才醒悟,她的利齿之下隐藏着多少羞辱与刺激,她女儿乖巧懂事的背后又有多少愤懑、委屈和无奈。
看似套路满满的激将法,其实刺得孩子伤痕累累。
01
常被激将的孩子
身心备受摧残
豆瓣上看到一个故事,一个女孩小时候跟着奶奶生活,奶奶经常说话尖酸刻薄,让她很不舒服。
她不小心弄洒了汤锅,奶奶张嘴就说:
“你可真有本事呀!这么大了连个碗都端不好。”
她的新衣服穿了一天脏了,奶奶又说:
“你可千万别脱,就这么着穿出去吧,看看别人笑不笑话。”
“看看你这脑子,一说你还不高兴,有种下次超过你弟,也让大家看看你的本事。”
……
诸如此类的琐事还有很多,她对奶奶积压了很多怨气。
每逢这时,爸爸都劝她:
“奶奶都是为你好,说你也是希望你以后能改掉,你不要这么小心眼,动不动跟老人置气......”
慢慢地,她开始怀疑自己、否定自己,觉得自己“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使人满意”。
连爸爸也觉得奶奶没问题,那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有问题?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、很笨、一无是处?
她天天胡思乱想、钻牛角尖,晚上睡不好觉,白天又无法集中精神学习,成绩一落千丈,精神也越发萎靡。
后来诊断出抑郁症,妈妈把她接回身边,她才慢慢好转过来。
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,很容易受到其他人,尤其是家人的影响。
若父母经常让他处于被讽刺、挖苦、贬损的境地,再坚强的心也会被荼毒得面目全非。
对孩子使用激将法,无异于将孩子置于一个有毒的成长环境,或早或晚,总会害了他。
02
真正的爱,是不带任何伤害的
《少年说》里有对母女的对话逻辑很荒诞。
女儿数学成绩发挥不稳定,有一次只考了50多分。
妈妈一开口就是挖苦:
“呕吼!你真是一个人才!你要是再考成这样,你就不用来学校了。哪凉快哪呆着去!”
她托爸爸给自己买了一条裙子,妈妈一看到就嫌弃:
“你这是什么眼光?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,请问你买回来干嘛?做装饰品吗?”
她觉得妈妈的嘴太毒了,让她很痛苦。
妈妈却又说:“我的出发点都是为你好呀......”
教育学博士简·尼尔森曾对父母发出这样的质问:
“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,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,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?”
有的家长可能觉得,用激将法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耻辱,然后反省,知耻而后勇。
可打着“为你好”的名义,对孩子进行肆无忌惮的羞辱、讽刺、否定,只会让他感觉自己很糟糕,却并不能让孩子变好。
因为发自内心的改变,是需要力量的。
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不会以伤害孩子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,而是用关爱与鼓励,让孩子主动自发地变好。
03
《正面管教》一书说:
“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,才能培养出自律、责任感、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,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。”
真正优秀的孩子,靠的不是父母的羞辱与刺激。
而是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成长难题,但都及时得到了父母的引导和帮助。
教育的本质,是帮助孩子成长,而不是给孩子制造创伤。
“没有不优秀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”,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学问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也是父母和孩子不断学习的漫长过程。
但问题出现的速度总是比学习解决方法的速度快一步,如果家长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什么问题,您不懂得如何快速解决,也可以寻求专业家庭指导师的帮助,以免影响孩子的发展。